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6-24 11:34 点击次数:137
一、人们对“降本”的误解:为什么人们总认为降本=降质?
认知偏差的来源 名人/名企的片面示范: 马斯克的“3人干5人活,拿4人工资”在初创期是激励,但在成熟企业可能演变成压榨。 某田的塑料保险杠(轻量化、吸能设计)被误读为“减配”,而忽略了其安全性和维修经济性。 市场劣币驱逐良币: 某多多式“低价低质”商品泛滥,让消费者形成“便宜=劣质”的刻板印象。 部分企业无底线降本(如外卖用劣质食材),导致行业信任危机。
社会情绪的影响 当企业过度强调“砍成本”而忽视用户体验,公众自然产生抵触:“资本家只想赚钱,不在乎质量”。 但真正的降本≠牺牲质量,而是优化效率、减少浪费。
二、降本的错误方式 vs 正确方式
错误降本正确降本降低工资、裁员优化流程,提升人效偷工减料、以次充好改进设计,降低冗余成本(如模块化生产)压榨供应商供应链协同,共同优化(如丰田JIT模式)砍掉核心功能聚焦用户真实需求,剔除无效成本
案例对比:
某手机品牌为降本使用低端屏幕,导致用户流失。
某果通过统一芯片设计(A系列芯片跨设备复用),降低成本同时提升性能。
三、降本增效的核心逻辑:增效 > 降本
为什么“增效”比“单纯降本”更重要? 增效的本质是优化系统,比如: 自动化生产(某车企的一体化压铸技术降低30%制造成本)。 数据驱动的供应链管理(ZARA的快速反应模式减少库存浪费)。 降本只是结果,增效才是手段: 华为的IPD(集成产品开发)流程,缩短研发周期,同时降低试错成本。
如何实现“增效型降本”? 研发端:DFM(面向制造的设计)减少生产复杂度。 生产端:精益管理(丰田“零库存”模式)。 供应链端:与核心供应商共建成本优化方案(而非一味压价)。
四、企业降本的道德边界: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平衡
无底线降本的恶果 食品安全问题(地沟油、添加剂滥用)→ 行业信任崩塌。 员工过度压榨→ 人才流失、创新能力下降。
可持续降本的原则 用户价值优先:降本不能损害核心体验(如某家的低价≠低质,而是通过扁平包装降低物流成本)。 长期主义思维: 某巴克通过环保杯设计降低长期成本,同时提升品牌形象。 某为“备胎计划”确保供应链安全,而非单纯追求低价。